
台中七歲劉小弟疑似施打國光疫苗致死案備受社會關注。劉小弟的解剖鑑定報告昨晚出爐,法醫研究所認為其致死原因是因感染好發在幼童的B19微小病毒引發噬血症候群,但國光疫苗中未發現含有該病毒,證實與疫苗無關。
報告出爐後,台中地檢署立即開庭並請劉小弟父母到場,告知其內容並詢問他們的意見,晚間九時十分公布報告。劉小弟父母透過台中市議員張耀中表示,「這樣的鑑定報告無法說服專業的醫療人員」。他將漏夜詳讀整份報告後,列出疑點再對外說明。
而衛生署長楊志良為新流感疫苗政策辯護,昨天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時激動異常,批評《自由時報》在沒有證據下,以「疫苗奪命」為標題,讓衛生署非常困擾。他不客氣地說,「希望媒體也有一點水準,要有點倫理。」講完還用力把印有媒體報導的報告摔在講台上。
楊志良為防疫人員抱屈,強調「署長可以換掉,但防疫人員不能換」,現在沒有人要做防疫醫師,「這麼少的待遇,這麼沉重的壓力。」或許發現自己太激動了,他向在場媒體道歉,激動是為了保障國民,不得不這樣子講話,「請委員先進、主席原諒」。話聲一落,現場一陣熱烈掌聲,馬英九也表達肯定。
楊志良引述昨日《自由時報》「疫苗奪命,四十五歲男顱內出血」及《蘋果日報》「兩度腦動脈瘤破裂,壯男不治」的標題,新聞裡寫他有打過疫苗。
楊志良說,他跟家屬一樣不捨,如果有疑義,就送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、或協助家屬打官司都可以。但任何有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,兩度腦動脈瘤破裂,「跟疫苗怎麼可能有什麼關係呢?」
【聯合報╱記者劉惠敏、陳惠惠╱台北報導】 2010.01.21 05:52 am
台中七歲劉小弟疑接種疫苗後一個月死亡,昨晚解剖報告出爐,肇因於微小病毒B19型(parvovirus B19),感染科醫師表示,此病毒感染頗為常見,但導致重症、死亡比率極低。
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,微小病毒B19型是常見病毒,不分年齡都可能感染,台灣成年人血清學調查可見半數以上曾經感染,但大部分症狀輕微,可能出現發燒、紅疹、關節痠痛等症狀。
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,大部分患者感染微小病毒B19型後,都在兩天到廿幾天內康復,危險族群是紅血球結構有缺陷者,如鐮刀狀細胞疾病、球型紅血球症等,這些患者感染後可能會引發嚴重症狀,甚至危及性命,另外則是孕婦感染,可能導致胎兒水腫,出現嚴重貧血。
呂俊毅與黃玉成說,健康人不常因微小病毒B19型感染出現嚴重症狀,劉小弟病情相當複雜,雖然前期症狀出現紅疹、關節疼痛,跟微小病毒B19感染症狀相似,但後期症狀更複雜,很難說明其相關性。
對於檢方結果,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說,待看到檢方完整報告才能說明。但他認為,劉小弟往生事件若能釐清,可以還家屬、劉小弟及政府一個公道。
他說,不管是不是因為疫苗,「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孩子突然過世了,總要知道往生的原因是什麼,才不會覺得死得不明不白」。
小檔案/微小病毒
一種微小且單股的DNA病毒,其中只有B19可以感染人體,由呼吸道分泌物、飛沫接觸傳染,或母體直接垂直傳染,主要侵犯骨髓紅血球造血細胞,又稱為「傳染性紅斑」,因為生病的小朋友兩頰紅通通,又稱「蘋果病」。
症狀為皮疹、紅腫以及搔癢,也可能全身長出癢疹,從軀幹延伸到手臂、屁股、腿部。
【民生報╱記者張雅雯/採訪、整理】 2010.01.21 05:45 am
編按:原文刊登於【2005-01-21/民生報/A14版/健康平台】
孩童有著潮紅、粉嫩的蘋果色臉龐,總讓人覺得:他一定是個健康寶寶!不過若是異常通紅,甚至伴隨著搔癢、紅腫、疹子出現,就可能中了「毒蘋果」,即由微小病毒B19引起的「傳染性紅斑」,也被暱稱為「蘋果病」。
微小病毒B19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傳染,與感冒、SARS類似,在1、2公尺近距離內,呼吸道的分泌物將病毒散播出去,一般人會感覺臉紅、兩頰像被打巴掌般出現紅疹,通常不會太癢,但之後連四肢都會出現疹子,常被誤為皮膚病,持續約兩周。
就文獻資料顯示,孩童感染的比例最高,90%集中在5~13歲,就醫學理論來說,得過「傳染性紅斑」會產生抗體,應能終生免疫,不過也有部分病例痊癒後,由於先前遭受感染的皮膚還未痊癒,加上受到溫度、陽光等刺激,皮膚又產生紅腫狀況。但最令人心驚的是,微小病毒B19對於人體造血功能以及其他細胞的破壞,會造成「暫時性再生不良性貧血」,甚至有致命的可能。
長庚急診室曾出現一病例,一對患有地中海貧血的姊弟,先後因昏倒與身體不適送醫院,原以為是貧血所致,抽血檢查才發現感染微小病毒B19,導致血液中白血球數目過高,事實上,貧血者本身造血功能已有缺陷,加上造血功能細胞不斷被病毒破壞,即可能危及生命。
另一危險族群是孕婦,由於症狀類似感冒,有時甚至沒有症狀,往往是因胎兒出現不明原因水腫,才會被婦產科醫師發現,雖然這種例子罕見,不過由於微小病毒B19攻擊的是胎兒的骨髓,所以胎兒的骨髓會失去造血能力,造成嚴重貧血,必須透過高危險性的胎兒輸血來搶救,不只國內處理案例有限,英國的資料中,也只有一半的機會救活。
微小病毒B19襲擊人體,不同年齡、不同身體狀況的人,感受大不同,有人會自行痊癒,有人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,它所呈現的不只是皮膚上的問題,從心臟、腎臟、肺臟、關節以及神經系統,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;中山醫學大學教授蔡嘉哲以「類風溼性關節炎」為例,他說影響的因素包括基因與病毒感染,微小病毒B19就是其中之一,最近他又發現,微小病毒B19也會導致心肌炎。
目前醫界缺乏對於微小病毒B19的文獻與研究,台灣也只有在民國86年秋季,由於「蘋果病」曾經在校園流行,引起媒體與衛生單位驚鴻一瞥,由於檢測方式不普遍,甚至無專門的研究機構對此病作深入探討,截至目前為止也沒有確切的感染數字。
良好的衛生習慣是杜絕傳染病的不二法門,尤其醫務人員在接觸感染者後,務必洗手;此外,孕婦或是體質較差的人,應避免去人多的地方,以免感染。